【网络媒体走转改】爷孙俩的“悄悄话”
山西日报见习记者杨文俊报道:说起过年,老潘家的电视成了“稀罕”,邻里街坊都说,有几年没听到这么大的声响了。
农历正月十二,村头还飘着浓浓的炸油糕香味,记者来到忻州市忻府区东楼村潘和平家。若不是门口的对联,还真看不出过年的痕迹。“这年好过着哩。”老潘把记者让进家门,麻溜地往炉里添了一铲子煤,“娃能听到了,这是全家今年最大的喜事。”
5岁的孙子小梓浩看上去与同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,只是头上佩戴的像耳机一样、有着一根约10厘米长导线的特殊装置显示出了他的与众不同。那是一套人工耳蜗外部接收器,与植入她颅内的人工耳蜗配套,距离小梓浩手术成功刚过去一个月。
环顾家里,能数上来的电器也就墙角的电视了。老潘抱起小梓浩坐在坑上,电视的声音明显盖过了我们的交谈。“娃的耳朵刚治好,咱没啥高科技,只能调高电视声音给娃做康复训练了。”小梓浩爸爸妈妈也是聋哑残疾人,多年来电视机习惯静着音看。老潘笑着侧过身子够着桌边的遥控器,把声音调低了点。
电视里放着动画片,小梓浩不时扭头趴在老潘耳边嘟嘟囔囔地说着什么。“他在模仿电视里光头强说话。”老潘乐了,朝小梓浩竖起了大拇指。性格内向的小梓浩喜欢捂着老潘耳朵咿咿呀呀学发音,虽然有时候听不明白,但老潘心头那股高兴劲儿谁都看得到。这爷俩的“悄悄话”,就成了老潘家今年最温馨祥和的“年货”。
为了这个迟到的“悄悄话”,老潘一家等了五年。小梓浩出生第三天,就被医院诊断出重度耳聋,老潘夫妇儿子儿媳是一级耳聋残疾,全家的担子落在了已过花甲之年的老潘身上。妻子也在村里“一条龙”上找了份打杂营生,他也去山东做起了泥瓦匠,一年挣个两三万贴补家用。“当时就没打算娃的病能好。”老潘声音沉下来,18万的人工耳蜗和高昂的手术费让一家人无可奈何。放弃,是他们对小梓浩病情无奈而现实的选择。
然而,一项公益活动,打破了家里的沉寂。
“七彩梦行动”,针对贫困的听力语言残疾儿童、脑瘫儿童等残疾儿童进行资助救治的一项康复工程,从2012年在我省实施以来,帮助529个穷人家的听力残障儿童感受到了爱的分贝,而幸运的小梓浩就是其中之一。
小梓浩两岁时,老潘无意中从电视上看到“七彩梦行动”的公益广告,将信将疑的老两口急忙拜托懂电脑的亲戚网上报名,没过多久省残联的工作人员就打来了电话,询问小梓浩的病情,并让他们前往太原进行检查。就这样,全家人奔波于太原、忻州两地,初检、办手续、复检……终于,去年12月13日,小梓浩成功进行了手术,并在一个月之后顺利开机。
做了一辈子“庄稼人”的老潘愣是没掏一分钱,没求一个人,实现了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愿望。老潘从口袋里拿出手机,里面存着省残联工作人员和医院医生给他发的短信,足足几十条。“人家跟咱非亲非故,是真把孩子当事。”老潘不知道怎么表达,一个劲儿地说“真好,真好。”
靠着儿子儿媳的残疾人低保和他的补助共1950元,老潘一家过了个幸福年。家里靠近公交站,老潘儿子“突发奇想”做起看自行车的买卖,年节下每天能收入50多元。儿媳也寻思着过完十五在家找一份裁缝工作,小梓浩下一步的康复幼儿园也找好了。“娃能听见了,全家就有了盼头!”老潘抱着小梓浩,操着浓重的忻州口音,再一次竖起了大拇指,“社会好啊,这个年啊,好过!”。
来源山西日报

微文网
更多资讯扫描二维码关注
- 上一篇:微锅时代圆你创业梦想,餐饮行业的新生力量
- 下一篇:如何用一句话粉碎男人出轨的念头?
推荐阅读
-
2017年各类证书代理价格参考以及市场行情分析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崔紫剑:泥腿子的我们(二)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为给病父筹药费我开始贩婴,一做好几年我遭报应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鹳雀楼:正月里华阴老腔闹翻了天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女子只因拖鞋被踹掉怀恨在心 凌晨进屋砍人致死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张静初李菲儿变“学生妹” 孙艺洲耍“摔”不停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昨天在舒兰市人民医院卫生间内发现一名弃婴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名师设计的巧克力 怎么舍得吃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千万别在手机相册里存这种照片!有的话赶紧删!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绍兴地铁、高速互通,两项交通建设最新文件!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商丘睢县一老人独居家中 被人勒死在床头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桂林一女子看电影开闪光灯拍照被打得鼻青脸肿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少年缺钱抢超商 砍断店员左手掌落网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新版《鸟瞰新重庆》来了 来看重庆哪个区县最漂亮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 -
30年前烟台的1路车起始站是哪里?老烟台人才知道
来源来源来源来源